您当前的位置:星空注册-星空(中国)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八卦滩”晒出的淮盐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31 阅读量:

□  许佃来

古人说:“淮盐出,天下咸”,一语道出淮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淮盐产自江苏沿海,随着海岸线的变迁,盐产地不断发生变化。到了清末民初,淮河以北成为淮盐的主产地,古镇板浦成了淮北产盐区的中心。淮北盐业在生产技术上也发生了重要变革,从煎盐发展到滩晒。在滩晒中又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发展到以八卦式盐田为代表的泥池滩晒制盐。但“八卦滩”是直接在泥滩上晒盐的,曾一度遭到清政府的封禁。后来经过有识之士的改革推广,“八卦滩”成为淮北盐场最经典的产盐滩型,至今在灌西盐场还能见到它的影子。

清末民初诞生的“八卦滩”,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淮盐与“八卦滩”其渊源不可谓不深,“八卦滩”对于淮盐其贡献不可谓不大。简单地说,“八卦滩”是泥池晒盐最昂贵最重要的生产设备,是构成淮盐生产工艺的核心部分。从撑持国计民生的角度讲,“八卦滩”是继淮南盐业逐步萎缩之后,靠淮北盐场接济淮南盐场(1904年于淮北埒子口苇荡左营铺筑盐池40份,接济淮南销售,故名“济南”,现灌西盐场)一种全新的泥池晒盐设备;从淮盐生产工艺的角度讲,“八卦滩”因其体用良好结合,使之成为淮北盐场产盐滩型承前启后的重要滩型。从淮盐生产的科技进步价值看,“八卦滩”滩型的出现,较之砖池晒盐、淋卤板晒盐都大大进了一步。进步是进在提高生产能力、经营水平和成盐质量,特别是科学利用海水资源、滩涂资源、日光和风力资源方面,属盐业史上的重大创新。这谓之“承前”。从淮盐文化史的文化价值看,“八卦滩”是淮北盐田设计艺术的宝贵结晶。因为此滩型的设计是取自《易经》八卦的思想理念,以天地阴阳大象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运筹盐业生产,把适应淮北盐区气象、地质、水文、科技和人文等各项要素综合起来,开启了靠泥质滩池的“八卦滩”产盐的历史先河,也为后来的淮北盐场滩地革新树立了样板,提供了新颖的产盐模式。这谓之“启后”。

所谓“八卦滩”,是指按照道家的八卦、九宫、八门等形制,以圩为单位,把晒盐滩设计成一个“八卦”场区。圩区周围用纳潮沟围圈,在道路出口的选择上,依据奇门遁甲中的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只在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两个出口,这便是开门和生门,意图把原盐和盐民封闭其中,达到防盗、防逃的目的。一般正规的“八卦滩”,每边二华里(老弓子量是一里七,俗称一条圩面),呈正方形,每份滩约11000——15000平方丈。每份滩外圩整齐地筑起正方形大圩河和大圩堆,在圩内按八卦方位,建成八份盐滩。在八份滩中间的“太极图”方位挖一方型水塘,俗叫“胖头河”。其挖河土堆在四周,又叫“太极圈”。圩子和盐廪全部建在里面,一个“八卦滩”为一条圩子。靠近胖头河两边的滩称大虎眼滩,依次为二虎眼滩、中花滩、廪屁滩,滩滩相咬,交错衔接。正规“八卦滩”共有:大堤、引潮河、大圩河、洼地、大生活、洼格、高格、卤井、加卤格、晒格、官沟、胖头河、廪基、驳盐支河十四个部分组成。

至于前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奇特的图案,据说一则图个吉利,二则看上去美观,实际上,整个生产流程和其他盐田是一样的。但也有的盐史学者认为,“八卦滩”取易经的“生生不息”之意,在设计上贯穿了一条比过去产量高数倍的产盐技术思想,确实要比其他滩池产盐提高产量约二成。

泥池滩晒,借用风力和阳光制盐,既保持了环境清洁、又节约了能源,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值得称道的是,聪明的盐民们不仅开辟了神秘的“八卦滩”,而且还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九尽花开寒不来,脱脚上滩把盐晒”“夏至水门开,斗子挂起来”“产盐没有鬼,全靠人和水”“薄晒勤跑,落底成卤”“常年修滩,四季保养”等等理念和经验,折射出了淮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八卦滩”已成为了一种符号和历史的标记。它的产生,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象征,可以说它的积淀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类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守望相传流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