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星空注册-星空(中国) 新闻资讯 灌西要闻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灌西七十年沧桑巨变

发布时间:2019-09-23 阅读量:
70年时空激荡,70年翻天覆地。灌西人用奋斗的犁铧,重新耕耘了被计划经济模式铸踏的已经板结的土地,奋力书写了新时代的“灌西篇章”。
灌西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红利,也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灌西人奋发有为,团结、拼搏、奋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投身新实践,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进灌西全面发展、全方位振兴。
“以前灌西就是产盐,生产主要靠人力,单产低成本大;你再看现在,我们原盐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产量又高质量又好。”省劳模安树林这样评价到。
这是在过去资料片中时常见到的工人劳动场景,回顾70年前,老一辈的灌西人就凭这些简陋、甚至是原始的工具,硬是用肩挑人扛,努力推动灌西前行的脚步。70年来,灌西的发展,秉承历史的轨迹,走过惨淡经营的岁月,从摒弃“盐、化、虾”三大支柱模式,到构建“盐、养、种”三色经济格局,从退盐转养、土地复垦到日晒制盐项目投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改革发展,创新创效,使灌西英资焕发,充满活力,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自我。
灌西社区老党员刘保花回忆:“老早穿衣服是新老大,后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现在是一个比一个穿得光亮;以前想吃顿猪肉都太难,现在是菜要新鲜的,肉要不肥的,花样还要多多的,想吃什么就吃到什么,比过去高‘十八个帽头子’。”
70年来,灌西人的穿着,人们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穿上新衣,求花样;有了花样,求品质;有了品质,求品牌,一个比一个时尚。饮食上,买粮食要粮票,买肉需要肉票成为远去的历史,代之以讲究营养,讲究搭配,讲究身体健康。
“以前住的是低矮潮湿的平房。一到阴雨天,我家屋里边地上都是潮卤卤的。苦了一辈子,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知足了!”退休职工张文龙这样感慨。
“一去二三里,盐圩四五家,楼台无一座,四季不开花。”这首歌谣是灌西人过去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从以前的茅草土屋到砖石瓦房,再到如今的高楼别墅,从圩下到场部,从新区到市区,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高,越住越远。
退休工长程佃民谈到:“以前场区只有一条砂石路,其余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路,遇到干旱天,路上灰土寸把深;你看现在,电动车、小轿车没地方摆,柏油路、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
70年前,灌西最好的路是去县城市区主干道砂石路,圩下的泥土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特别是雨天成为了盐场人难忘的记忆,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如今昔日难得一见的小汽车已经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家中,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再远的距离都不再是距离。
七十年旧貌换新颜,经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的灌西像一艘满载的舰船迎着新时代的春风,正与时俱进,在激水中流中扬帆远航。(卜海、张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