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星空注册-星空(中国)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扁担筐

发布时间:2021-07-20 阅读量:

至今,在盐场还流传着一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顺口溜:“盐工上滩三大愁,扒盐挑盐戽水斗。”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却高度概括出那个时代盐工的生活状况,从一个侧面透视出盐工劳作的艰苦。

解放前到建国初期,灌西盐场采集原盐的方式是手扒、肩挑、人撩,其主要工具是木耙、盐筐、扁担和木锨。父辈们常常回忆说:“当时,盐池内的盐碴长到一厘米左右厚便可采集原盐,我们先用盐耙把池内的盐粒扒成多个盐堆儿,再用木锨把盐装入盐筐,每个男工两只盐筐一根扁担,将装满原盐的盐筐从盐池内挑到廪基地集坨储存。最艰难的是挑盐‘灌尖’,需一步一蹬方能过‘三节跳’,爬上8至12米的廪头。”

盐筐是竹制圆形,系绳索3或4根,盛原盐约30—40公斤。用盐筐挑过盐的人都知道,挑盐既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又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活计,一条扁担两只筐必须讲究平衡,扁担不能太长、太硬,最好是有弹性的桑树扁担,两只手能抓到前后筐系,步伐要跟上扁担弹性的节奏,否则,便会出现费力不出效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筐系长度要适中,前筐稍轻些,途中灵活换肩,走起来平稳、省劲。倒盐筐时,扁担横在肩上,两系一抖……”整套动作才算一气呵成,流畅、漂亮。

说起挑盐,有一个极形象的词让人过耳不忘,它就是“扁担炖肉”。很多不明白情况的人和刚刚进入盐滩的青工都对它感到新奇,有的还以为,只要挑盐,就会有大碗的红烧猪肉吃。其实,它是一种风趣的叫法,由于肩膀负重过大,扁担使劲地往肉里挤压,时间一长,挑盐的肩膀便肿胀起来,接着肩头的肌肉变成紫色,有时还被辗压出血,就这样,肿了消、消了又肿,肩膀最后聚成肉疙瘩。更严重的情况是,由于少许人长时间只用一个肩膀挑盐,从而导致了两肩不平衡——一高一低。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有些老盐工走路时身子是偏斜的。

我曾有过一次“扁担炖肉”的经历,只不过那不是挑盐,而是挑水。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运盐河里结的冰都能走人,吃水成了圩下各家各户最大的愁事。放寒假在家的我尝试着担负挑水重任,不以为然的我挑着两只木桶晃晃悠悠来到离家有近两公里外水井挑水。不知“远道无轻载”的我,尽管挑的是大半桶水,可只走了百十米就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吃午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肩膀红肿了,血和衬衫粘在了一起。妈妈心疼地问我:“儿子,怎么样,吃得消吗?”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皱着眉头,一脸痛苦地答:“肩膀都肿了,疼呀!”妈妈继续说道:“这就是过去你父亲挑盐时的“扁担炖肉”啊!它真的会让你‘一炖(顿)就够’的……”父亲在一旁一脸苦笑且轻轻地扫了我一眼,而我在他的苦笑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扁担炖肉”带来的那种特殊滋味。

据《灌西盐场志》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推盐车在灌西生产班组基本普及,盐工从此结束了用盐筐挑盐的历史。许佃来